这个冬天可谓很冷,很多地方出现了极寒的天气,你那里下雪了吗?从北美到亚洲,真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历史上的冬天,没有热岛效应也没有全球变暖,冬天比如今更加寒冷,历史上的人们穿的是什么御寒的冬衣呢。今天就来看看汉服冬装的一些事情。 裘 裘,即动物裘皮,是古人常见的冬季服饰。其中狐,貂,貉等多用于贵族富人,而穷人则穿羊皮过冬。裘在周礼中就已经有了记载,甚至有专门为天子管理裘衣的礼官。由于裘皮通体一个颜色,贵族们会在接待宾客时罩上裼衣。但是这种裘皮裼衣的穿法相对久远,缺少实物佐证。至今对它的样式研究成果尚存疑,其形式有点像藏袍,穿一般露一半。裘后来与披风,斗篷等逐渐混为一谈,主要指用毛皮制作的这些外衣。 《琅琊榜》剧照 由于没有具体的文物佐证,放一张苏兄镇楼,但是形制不是真正的汉服,冬天真这么穿应该会冻死。 裘在中国北方一直广受推崇,并且不断作为财富地位的象征在诗句中现,比如广为流传的“五花马,千金裘”,相必也是因为它保暖和华贵的特征吧。 斗篷 斗篷又称“一口钟”,“莲蓬衣”,是披用的外衣,用以抵御风寒。短款称“帔”,长的成为“斗篷”。明清时开始以丝织品制作,内里可衬皮毛,用于保暖和彰显地位。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毛呢,化纤的面料也可以被应用于斗篷的制作。历史上的斗篷是有帽子的,但是帽子与斗篷是分开的。 现代毛呢料斗篷产品 在《甄嬛传》中出现斗篷可以展示出其历史上的大致风貌(虽然清代的服饰还不能算在汉服的范畴里,但部分衣服形制得到了延续)。 《甄嬛传》剧照,绵纱面毛皮衬里斗篷 披风与氅衣 披风和大氅是汉服的外衣,其形制大同小异,到了明代已经开始混叫了。最初大氅是以鸟的羽毛制作的外衣,取道家羽化登仙之意,美其名曰鹤氅。鹤氅的造型上没有开衩,而披风有两侧开衩,这似乎是这两种衣服最明显的不同了。与现在一样,春秋时节人们穿单层的外套,冬季可以挂上毛皮的衬里,但是未有夹棉的(棉花在明清才在中原普及种植与应用),披风与氅衣皆如此。后来披风和氅衣也被代指为斗篷。 “汉尚华莲”毛呢披风 “汉尚华莲”披风搭配袄裙套装 袄 袄这个词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它一般泛指明朝时期上袄下裙的装束中的上装,这种装束在清朝剃发易服的时候也保留了下来,并且逐渐满族化,到了民国进一步发生改变,我们熟知的民国学生装也是由它发展而来的。袄可以外穿,也可以穿在披风斗篷的里面,有点等同于现在的卫衣或者短外套。相比与其它的汉服,袄包裹更加严实,行动更加方便,甚至还出现了立领系扣的袄子(不是盘扣),这些迹象在如今的中式服装中还有迹可寻。 “她说汉服”交领袄 立领长袄 明朝时候棉花已经普及了,虽然不能断定那是就有棉袄,但是技术上已经允许了。况且中国汉族政权一直位于中原地带或者华北平原及以南地区,汉服的设计也不必太考虑山海关外的气候因素。 如果你还是觉得似曾相识,那是因为袄裙的形制同样影响了朝鲜的服装,看看韩服的形制对比,遗传基因很明显啊。 韩服中的“唐服”和汉服中“袄裙”的对比图 汉服混搭 冬季汉服长度近接及地,在如今的生活中多有不便,这也是如今人们拒绝汉服的原因。而且如今的羽绒服等冬季外套保暖性更加,也行动方便,所以我们不妨尝试混搭,让我们同时兼顾时尚,保暖,美观还有汉家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