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大规模爆发的国产青春片几乎和烂片画上了等号。 撕逼堕胎加车祸,青春成了花样作死秀。 而今天影sir给大家介绍的这一部,不仅不矫情狗血,而且99%的人都没有看过。 它就是—— 《狗十三》
这几乎是近年来影sir看过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同样是国内少有青春残酷物语的《黑处有什么》和《少女哪吒》尽管同样优秀,但奈何作为处女作,青涩仍有不足。 而《狗十三》则详细描写了一个少女从横冲直撞到不得已向生活妥协的成长过程。
《狗十三》的电影海报,十三是用数字“13”来代替的,让观众一眼望去非常像我国骂人的一个字。 电影可能就是要对这荒唐的生活大骂一句:狗B!
因为本片讽刺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所以被禁得很彻底。 豆瓣仅有不到五千人来评分标记,但达到了8.6的高分。
导演曹保平,国内优秀的黑色犯罪类型的导演,他的《李米的猜想》帮助周迅拿下影后, 《烈日灼心》帮助郭涛刘烨邓超拿下影帝, 《追凶者也》又帮刘烨拿下影帝,他在电影届被誉为“影帝制造机”。
电影讲述了十三岁的少女李玩与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所发生的故事。 在《狗十三》里你会发现,父权笼罩下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也是大部分中国式家庭的常态。
父母离异,少女李玩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再娶,继母又生一子。 父亲为了讨好李玩,特意送了他一条狗,李玩给狗取名为“爱因斯坦”。 但看下来,李玩的亲人们似乎只给了她物质上的帮助,李玩在想什么,他们从来不在意。
从一开始爷爷嘴里的“李玩是个女子,所以名字随意,但男孩子就要认真起名字”的讽刺。 到父亲强迫李玩报她不爱的英语补习班。 再到父亲和奶奶从来不知道她不能喝牛奶。
因为爷爷弄丢了狗,李玩开始发疯般的找狗。 家人为了让这个事情尽早的结束,又买了一条新狗来骗李玩这是爱因斯坦,但李玩很清楚,这压根不是爱因斯坦。
为了找狗,爷爷被她推倒伤到脚踝,奶奶半夜出去找她差点走丢,她当着父亲的面挑衅式的喝酒。 找爱因斯坦的事情被父亲以一顿暴打并且强迫给爷爷奶奶道歉结束。 这顿暴打,几乎让李玩开始了与父亲有了真正的隔阂。
待李玩洗完澡,父亲也冷静下来,他让李玩坐在他腿上,轻声安慰并向她道歉。 典型的“打一个巴掌再给个甜枣吃”。 李玩知道,小孩子说的话,在大人眼中从来都不重要,又或者说,她作为女孩子来讲,在家人眼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她学不来像她表姐那样,察言观色地帮助家人一起骗她新买的狗就是爱因斯坦。 李玩几乎和家人都成了敌人,她的反抗也不过是关上门开着大音量的摇滚罢了。
她偏执,任性,伤害到了身边的人,这看似荒唐的做法只是为了寻找到爱因斯坦, 因为在她一个人痛苦德度过这百无聊赖的日子的时候,只有一条狗来伴其左右。 她也想不明白为何家人不帮她一起去找狗,反而用一个一个的谎言去糊弄她。
待到李玩逐渐开始接受了新狗的时候,她也是逐渐接受了要学会虚假的过程。 她貌似明白了有些事,不一定非要找到真相,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与家人对待李玩无所谓的态度相比,可以看到,他们对弟弟的溺爱用肉眼可见。
弟弟过生日,所有人聚到一起给弟弟唱生日快乐歌,任把李玩抛到一边。 弟弟拿着棍子去打破奶奶的头,打爸爸妈妈,去打新买的狗,得到的只是家人的宽容和原谅。
而新的狗也没留住,在伤到弟弟后,继母大发雷霆的要求李玩父亲把狗送到狗肉火锅店。 这时的李玩还是哭着求父亲,不管这条狗是不是爱因斯坦,对李玩来说都是一种陪伴的救赎。 但狗还是被送走了,只不过送到了流浪狗收容站。
连续两条狗的离开让李玩心中的压抑始终得不到爆发,她得了奖父亲承诺要陪她去看展, 本该是她和父亲少有的温馨画面,最后却因为父亲要去上司的一个酒局而没去成, 当她在饭局上被父亲要求着给上司敬一杯酒时,我们可以看到多么的讽刺。 她独自一人喝酒时被父亲辱骂,却为了讨好上司而巴不得女儿喝酒。
电影接近片尾时,她和表姐在街上散步看见了一条长得很像爱因斯坦的狗,表姐迫不及待地拉着她要去认狗,她却只是淡淡的说 认错了,不找了。
李玩心里明白,那可能就是爱因斯坦,但她也明白,找回来又如何? 重新回到她的家庭里,爱因斯坦是不会被善待的,就像奶奶的那句“人住的地方怎么能住畜生?”
在她被保送了重点高中后,父亲等人为她庆祝,一位长辈给她点了红烧狗肉。 所有人以为她会爆发不会吃,但她还是挤出了笑容艰难咽下。 她咀嚼着狗肉,也咀嚼下了单纯和天真。
这位十三岁的少女,彻底杀死了极具灵气的自己,懵懂地走向青少年的世界,她知道,以后这种事情还多着呢。 倘若有一天,长大成人的李玩在街上再次碰到衰老的爱因斯坦,狗还是那条狗,人却不是原先那个人了。 李玩也会不会想起,在以前的某个深夜里,孤独又无助的她被父权碾压了天性,只能靠痛哭流涕的死撑?
就如同《黑处有什么》中最后的结局一样,父亲假惺惺地说为了女儿可以付出一切,宁愿饿死也要把最后一口吃的给她。 而女儿则轻描淡地背出了流程式的对话,并吃着西红柿毫不在意地说了一句 “我没背错吧?你在我身上花的钱,我以后都会还给你的”。
成人世界的恶心和虚伪,最终还是要降临到每一个孩子头上,他们也最终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生而为人,我们要学习最多的,就是要在每一场事件中不断妥协,向生活低头,这是不得已,也是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