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风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74|回复: 1

“旅行青蛙”一夜刷爆朋友圈: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丨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最近几天,

不少朋友在朋友圈里晒起了“蛙”。

别误会,不是家里的娃,

而是手机游戏——“旅行青蛙”。




这是一款来自日本的放置游戏,

主要任务就是养一只小青蛙。

进入中国以后,

吸引了无数青年和中年父母,

大家玩了之后都感慨说:

“年纪轻轻就体会到空巢老人的滋味。”

这款游戏相当“佛性”,

因为不管你玩不玩,

都不太影响蛙的生活。

既没有打怪升级,

也不需要长期在线,

比当年的QQ宠物更Freestyle,

因为连互动都没有。

青蛙独自住在一个石头洞的屋里,

屋外头种着一片三叶草,

屋里头是木头做的小阁楼。

蛙的日常活动不多,

只会在小屋里吃饭,

在阁楼上的被窝看书,

最大的爱好就是出去旅行。

作为养蛙的你,

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屋子外面有一片三叶草地,

不需要你种植,

它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长出来,

你只要按时收割就行。

这些三叶草,

可是青蛙世界里的货币。

有了它,你才能给蛙买东西,

让蛙在家里有饭吃,

出去旅行有食物、帐篷、幸运符

——这些道具的随机组合

将决定青蛙的目的地。

是的,随机的,

你永远不会知道

你养的这只蛙到底去了哪里,

只有等到蛙哪一天“心情好了”,

给守在家里的你寄来一张明信片,

通过仔细研读明信片,

你才能大致判断蛙的行踪。

当然,每次旅行后,

蛙可能会给你带一些特产,

但这也非常随机,

能不能收到,能收到什么,

也都看缘分。


就算没有收到,

你也不能怎么样……

除了做饭、收拾行李、在家里等蛙回来,

你的日常工作,

还包括招待蛙带回来的朋友,

虽然朋友不会跟你有互动,

但你就是得热情待客,

默默收割三叶草,

默默做好三顿饭,

默默假装很开心

……


有一种痛,当上青蛙妈妈才懂

但是只要玩了几天,

你就会发现,你被骗了。

你以为自己在养蛙,

其实你能做的只是静静等待。

而且最可怕的是——

你真的会把蛙当成自己的娃。

蛙出门了,

你惦记着他啥时候回家,

然后开始胡思乱想:

“蛙怎么还没回家?”

“蛙现在冷不冷?饿不饿?热不热?”

“蛙不会是谈恋爱了吧!”

“蛙不会是被吃掉了吧?!”

(也是入戏太深……)

等到蛙回家了,

你的心情又开始七上八下:

“你看啥呢,怎么不告诉我呀?

是不是什么不好的书?”


“你看你,一看书就打瞌睡,

怎么那么不进取呢?”


“说你两句,你就生气了?

写日记还不让我看了?”


“包都给你收拾好了,出去走走啊,

别吃了,还指望你带土特产回来呢!”


“怎么不听话?叫你逛,

你还去高速公路逛了,多危险知道吗!”


“这就对了,多交朋友哈,

旅行就是要长见识。”


这种心情也是相当老母亲了。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能想到最后是一只蛙

教会了我们这一点……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这是个特别简单的游戏,

但玩着玩着,

我还是生出挺多感慨,

甚至开始感激这个游戏。


像这样提前体验空巢老人的生活,

不仅提醒我们要多去关爱父母,

更提醒我们真实的亲子关系,

真的就像青蛙妈妈和青蛙那样。

在孩子小时候,

我们就是TA的全部,

喂奶、哄睡、带玩,

我们一手包办。

孩子一旦见不到我们

就嚎啕大哭。

但是有一天——

你忽然发现,

孩子喜欢看的书跟小时候不一样了,

你买给他的书,他不喜欢看了。

你忽然发现,

孩子每天一起玩的朋友,

你已经不认识了,

他也没打算介绍给你。

你忽然发现,

孩子的旅行计划不再有你,

你也不知道怎么约他出去。

……

再到后来,

孩子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

我们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

让位给了他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

从“当事人”变成了“旁观者”。

所谓母爱,

就是这样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但我们也应该相信,

爱是永远不会变的,

无论是孩子对我们的爱,

还是我们对孩子的爱,

但爱的方式,

需要也一定会不断变化、调整。


在孩子小时候,

我们努力丰满自己的羽翼,

就是为了给他们遮风挡雨。

但等到那一天,

孩子的翅膀也足够强壮,

我们要做的,

便不再是把TA放在自己的庇护下,

而是给他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

让他飞向自己的未来。


龙应台曾说,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

渐行渐远。”

但无论走得多远,

我们永远都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股“养蛙”“晒蛙”风潮席卷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刷屏级别的疯狂传播把《旅行青蛙》这款手游推到了苹果商店免费游戏下载榜榜首。
首先介绍一下这款游戏。游戏主角是一只热衷出门旅行的青蛙。
该游戏界面简单:一个院子,一间屋子。院子里水池边会不断长出三叶草(这是游戏里的货币)等着你去收割,门口有一只红色的邮箱,青蛙外出时会寄回明信片。屋子里是青蛙的生活空间,青蛙不出门时就在这儿吃饭、读书、写日记、做手工。
游戏操作也很简单:收收三叶草,给青蛙准备食物、护身符和各种工具,装进它的背包。剩下的时间就是等待,等待它出门旅行,等待它寄回明信片,等待它旅行归来……
神奇的是,就是在来来回回的这几个动作和大部分时间的等待里,这只青蛙的风头横扫整个网络空间。

这只青蛙是我们自身的投射
一款游戏火起来,必定是契合人们当下生活和情感的。
从游戏本身说起。养蛙之旅其实就是两种状态的切换。
一是在家。青蛙在家的时候,不是在一楼吃饭、做手工,就是在二楼读书、写日记。一坐就是一下午、一整天,甚至好几天。青蛙的设定是“一个人生活、旅行,走走停停”,在家始终是一个人,处于独自生活状态。没有伙伴,小蜗牛、小蜜蜂的来访也是在青蛙外出旅游时,且只是待在庭院里;埋头做自己的事,跟游戏玩家也没有任何互动。
有意或无意地,这呈现了当下众多都市青年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他们离开故乡和父母,在大城市打拼,独自生活。工作之余,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超市,很多时候,仿佛自身就是一座孤岛。这群人被称作“空巢青年”,2017年数量已超过5000万。这只独自生活的青蛙就是“空巢青年”的孤独写照。

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青蛙的这间小屋又是我们情感的乌托邦。庭院里,石头屋上爬着爬山虎;屋前有水池,水池边种满三叶草;屋子周围有花有草、有树有竹。屋子里,树干拔地而出、穿过屋顶;下层摆放着桌椅、置物架,青蛙在这里吃饭、做手工;上层有床、书桌,青蛙在这里看书、记日记。这不就是小时候梦中的林间小屋么?我们梦想着在这样的屋子里自娱自乐。
二是外出旅行。青蛙的活动除了“家里蹲”就是外出旅行。旅行,本身就是一个梦幻、诱人的设定,完全契合了我们内心的需求。我们热衷于离开家、离开日常生活,去其他地方,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交新的朋友。
这只青蛙就像我们的分身,是一个自由而独立的个体存在。它的活动不受玩家的控制,你不知道它何时出门、何时归来,它旅行的目的地是哪儿、路上会遇到什么伙伴以及何时寄回明信片也完全无法预知。这只青蛙不再是90年代的电子宠物、00年代的QQ宠物,它摆脱了隶属和依附关系,和主人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开放性关系。
它是一只爱旅行的青蛙,它不受你的约束,但和你分享旅行经历。它把旅行的照片寄给你,把远方的特产带回给你。它分享了游戏外的感动和真实。因为没有预期,而且青蛙从未说过一句话,收明信片和礼物便成为游戏中最敲打玩家内心的时刻,也是最治愈的时刻。
这只青蛙不就是我们吗?有时候是在家的我们,有时候是在路上的我们。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有时我们自娱自乐,有时我们出门看世界、交朋友。我们既需要独处但又害怕孤独。
它不仅是我们个体的写照,甚至还满含着我们的期待和愿望,它的生活状态便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期望自己更自由、更独立、更现代,更有个性。我们期望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不逾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界限。我们期望出去看世界,用心感受周遭的事物,感受我们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这大概就是这款游戏治愈的地方。它契合人们当下的生活和情绪,必定深受欢迎。
游戏中的牵绊是现实亲子关系再现
《旅行青蛙》这款游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其中,我们身临其境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感受,甚至是提前尝到了育儿烦恼。
朋友圈里的蛙妈各式各样:有的是“土壕蛙妈”,直接充钱,买最贵的食物、道具,蛙崽寄回来的明信片丰富多彩;有的是“佛系蛙妈”,也就割割草、收拾蛙崽的背包,有什么装什么,偶尔点进游戏看看蛙崽是出门了还是在家,旅途一切随缘,蛙崽寄回来的明信片便相对单调克制……
但,其中有两类蛙妈很是惹眼。
一类是“奋斗型蛙妈”,她们眼睛盯着朋友圈里“别人家的蛙崽”,看到别人家的蛙崽游历名山大川、跟各种各样的小伙伴玩耍,便不甘心于自家蛙崽的形单影只、旅途单调。于是到处查攻略,按照攻略给自家蛙崽买头巾啊、帐篷呀、幸运瓶啊、水晶碗啊,食物和道具都专挑高级产品。她们从最开始的勤奋割草,到开外挂修改手机时间成倍地割草,最后终于心一横给蛙崽充钱。
这不就是满嘴“别人家的孩子”那种父母吗?从孩子出生开始,小时候拼奶粉,大一点拼才艺、拼兴趣班,上学了拼奥赛、拼假期出国游,无非就是想让孩子有跟其他孩子一样幸福精彩的童年?
还有一类是留守在家的“老母亲”,在蛙妈群体中占比最高。年轻人们变身长者,开启碎碎念模式:蛙崽在家的时候,嫌它宅在家里玩游戏(哦,不对,是看书);等蛙崽真出门旅行去了,又念叨着“都出去浪了三天了,也不知道回家”;好不容易给盼回来了,蛙崽背对着你记日记,又觉得它不愿跟你敞开心扉。每天就想着多割割草,给蛙崽攒钱买食物和道具;期盼着蛙崽寄的明信片;看到明信片又焦虑蛙崽怎么老是一个人。

这不就是我们长大后父母的日常吗?我们在家时嫌弃我们不出门玩,我们离开家时盼着我们何时归,时时牵挂着我们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有没有朋友分享生活的苦与乐。这只青蛙不就是长大后的自己吗?在家时死宅不出门,出门了就四处浪、玩消失。
我们带着自己的性格和行事方式进入到游戏中,游戏体验便是亲子关系的模拟和再现。这一次,我们真切地理解了父母的心情,理解了他们的那份牵挂。
这份牵挂,大概就是这款游戏最大的魔力所在。放置的是游戏,玩的是对蛙崽的牵挂。让你无时无刻地走心。就是这样,用最深的套路,稳准狠地直击内心。因为,亲子关系是我们心中最柔软和敏感的元素。
这群养成类玩家是假佛系、真戏精
在游戏中,我们付诸了情感,并热衷于将这种感情放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传播。游戏场景早已从简单的游戏界面扩展到了社交媒体上。
这只蛙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各位蛙妈的微信群已沦为“养蛙家长群”。早晨,蛙妈会以“儿子一夜未归,不知干嘛去了”的养蛙生活流水账开启新一天的社交生活。“养蛙育儿交流群”里流传着诸多经验和攻略,比如蛙崽的出行背包怎么整理更科学、如何让蛙崽在家多呆一段时间、如何才能玩到空中滑翔的项目……
这只青蛙成为谈资就拥有了社交属性。“旅行青蛙”成为微博超级话题,阅读量已超7亿。一位00后玩家称:“玩青蛙游戏是不想脱离大众话题。”社交属性甚至延伸到了实际生活中,“既然我们都养蛙了,以后出门就别点干锅蛙了吧”。
社交媒体上,玩家们“脑洞”大开。玩家没有密切参与青蛙行程的每一步,这给玩家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带不同朋友去同一个地方的青蛙崽被认为是念旧的孩子。又比如,在蛙崽发回“和小仓鼠在有马温泉”的明信片时,蛙妈又在朋友圈脑补了“儿子和小仓鼠对视一眼、过完此生”的爱情故事……
还有好事者在网上编造“都市传说”,贫穷的蛙会被车碾死,引起一片恐慌;网上还传播着“社会新闻”,有蛙在“大型特产盗窃案”中被捕,原因是妈妈出门只给了口粮没放钱,但要带特产回家;更有蹭热点的人把一群蛙蛙装到玻璃瓶里,等待老母亲的援救。

可以说,游戏全靠想象和感受。在故事框架的空白部分,玩家们乐此不疲地想象着一部部大戏。这款小而美、轻量级的游戏看似是孤独的、佛系的,但玩家的联系和分享使之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
有人说这是一款孤独的、佛系的游戏。才不是呢,玩家们都是“假佛系、真戏精”。
总结来看,除了简单易操作,不浪费大把时间、金钱,画风温暖清新带给人治愈的享受之外,《旅行青蛙》广受欢迎、迅速走红网络空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游戏契合和人们当下的生活和情感,玩家在游戏中付诸了感情,并热衷把这种感情分享到社交网络上。
《旅行青蛙》为我们提供了情感寄托,玩家在其中获得了温馨、治愈的情感收益。正如游戏社区TapTap上玩家对《旅行青蛙》的评价:“这个游戏并不只是游戏,它还能给你感悟人生。请用心对待蛙蛙,如同对待你自己。”
但是,在游戏之外,大家有没有问一问自己:蛙崽都知道给家里寄明信片,你给父母打电话、发微信、聊视频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吟风阁古风文学论坛 ( 豫ICP备15004038号-1 )

GMT+8, 2025-1-28 12:01 , Processed in 0.123446 second(s), 16 queries .

古风文学 吟风阁

© 2001-2016 yinfeng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