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风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50|回复: 0

乡村学校正在悄悄走向集体消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3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源不断流失,注定乡村学校总体上必然萎缩,但是,对于那些家庭难以承受去镇上、县城读书经济负担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乡村学校——每消亡一所乡村学校,就意味着从总体上看,孩子上学更为不便,增加花在上学路途的时间,与此相对应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突出。
  曾经的水塘村校,而今已部分垮塌,杂草侵占了操场。村庄日渐萧瑟沦落,已很少有人走过那条出山的主干道。当年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们,而今已长大成人,绝大多数在外打工,或者在山下的煤矿挖煤。
  又一所村校消失
  曾经的高治乡水塘村村校的操场上,高过膝盖的枯草在风中猎猎招摇,教室墙壁已经垮掉一半,暴露在外的檩子向天空刺出让人心惊的角度,这里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琅琅书声,只有乌鸦和斑鸠在附近树林里啼叫。
  当年,每次开学时,记者就会发现村校的学生少掉一批,等记者上了初中,水塘村校终于人去楼空,再也没有一名学生了,被整体并入高治小学。
  17年前,记者到高治任教,时常路过这里,尽管学生没有了,但依稀看得出学校的模样。
  而今,12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记者发现,此间发生的撤乡并镇让高治乡被撤消,水塘村已改名高治村,水塘村校则走上了垮塌结局,乡亲们对此并不震惊——空了多年、失去用处的房子,不垮又有什么用?
  就在这12年里,附近的村校静悄悄地走向了集体消亡:当年的高治乡辖区内共有8所村校,而今,只剩下两所仍然在悲凉而顽强地坚守。两校总计不到60名学生,留守者中主要是刚刚入行的代课教师。就连曾经一至六年级设置完备、有200多名孩子的柏树村校也没有摆脱消亡宿命,只剩下幼儿园。
  16年前,记者曾造访前双店乡中心小学,因为乡政府搬迁而成为大型村校,其实力和规模与乡村中心小学不相上下,却也未能避免消亡命运。去年秋季,偌大的校园只留下最后3名学生,勉力坚持一学期后,今年春季开学时,悄无声息地结束自己曾经红红火火的历史。
  空心村在增多:生源流失和村校衰退互为因果
  村校的命运,与农村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密切相连。
  12年前,记者所在的水塘村3组有75名常住人口,而今已更名为高治村25组,只剩16人常年在此生活;当年的20户人家每天都会飘出炊烟,而今,有12户常年上锁。
  记者是故乡第一批离开的人,而今,除了3名留守儿童,与记者同龄或更小的乡亲已全部离开故乡,多数带着孩子常年在外打工。
  海拔1497米的轿顶山附近的重重山峦,而今已成为一个个空心村,失去生源的村校逐渐式微,显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民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让下一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摆脱在贫瘠山区终身务农的命运,为此,他们宁愿承受代价:干最累最脏的活,生活在他乡的最底层……
  就这样,一方面,孩子的减少让村校的生存出现危机;另一方面,孩子的离开,又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看,村校的危机是它自己造成的。
  日积月累中,村校渐渐从山乡淡出,当年给村校带来强势压力的中心小学,而今,强烈感受到辖区内生源不断涌向镇上、县里甚至重庆主城学校所带来的生存危机。
  尽管“接管”了当年村校的“势力范围”,高治小学的学生数并未因为招生半径的扩大而增加,基本维持过去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吟风阁古风文学论坛 ( 豫ICP备15004038号-1 )

GMT+8, 2024-11-23 01:57 , Processed in 0.052442 second(s), 17 queries .

古风文学 吟风阁

© 2001-2016 yinfeng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